傣族的神山: 自治州在雲南省, 中國

解決西雙版納景觀, 稻田, 農業用地和天然森林的神山. (來源: 裴盛基)

    網站
    在雲南省的聖山上的南邊在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確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 雖然它覆蓋不到 0.2 按中國的陸地總面積的百分之, 它包含有關 20 國家%的記錄種, 這使得它在國內最豐富的區域生物多樣性. 還舉辦雲南少數民族13, 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大陸地區. 近年來, 儲備已成立,以反對經濟和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威脅.

    威脅
    在最後 50 歲, 90 %的佔 750 聖山森林被破壞或退化. 其中一個原因,這方面的損失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已經造成了巨大的土地使用壓力, 造成這些森林被主要由橡膠種植園取代. 此外, 從社區管理改變了林地管理政策 (1980的) 個人管理 (2000的), 創造了選項村民租賃其個人林地給他人.

    如果你砍掉所有的樹木, 你只有樹皮吃; 如果你破壞了森林, 你破壞你的路未來
    - 傣族民歌雲南省, 中國 (王 1988)
    狀態: 瀕危

    一個神聖的山森林內作出還願祭. (來源: 裴盛基)

    保管人
    約 35% 西雙版納的人口, 傣族是縣最豐富的族群. 它們依賴於當地森林食品補充劑和供水. 他們認為,在龍山有些神聖的森林 (農) 是眾神的居所. 棲息這些森林植物和動物是他們的同伴, 隨著已故的祖先是誰在他們死後移動到這些森林的靈魂. 暴力或者在這些森林植物和動物的干擾將被眾神予以處罰,並嚴禁在一些社區.
    直至約 50 年前, 這些森林是由為首的精神頭男子的傳統保護機構 (奔) 當地村. 傣族原本跟著一個萬物有靈的傳統, 這是嚴重綁定到自然世界, 並有森林至上的理念. 在傣族感知人類和他們的物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由五個主要元素: 森林, 水, 土地, 食品和人性化. 他們認為,森林是人類的搖籃. 水來自森林, 土地被水餵食,食物來自土地. 森林從而最終支持人類生命和這些森林是一個具有超自然的境界.

    聯盟
    儲備管理人員和當地村保管人使用參與式管理方法共同管理儲備. 在神聖的森林和傳統習俗,祭祀活動社區規定根據村民的利益組織實施.

    保護工具
    在那裡他們生存現代性的壓力, 自然聖地被完全納入當地的文化和傳統信仰體系. 砍樹是處以罰款,美元 20-40 每棵樹. 在一個規模較大, 自然保護區, 緩衝區和生物走廊是保護的生物多樣性網站在雲南的主要策略. 自然聖地守護者一直倡導包容他們的網站進入立法上保護生物網站網絡.

    視覺
    在未來, 龍山可能再次恢復退化神聖的森林被sacralised. 我們建議將其納入西雙版納保護區之間的森林走廊. 有必要的政策支持,承認神聖森林的社會和保育價值. 這將有助於建立保護條例, 正如先前在廣東省進行. 在這一地區的進一步發展, 使用傳統知識的能強烈促進環保治理.

    行動
    儘管神聖的森林在西雙版納的巨大損失, 傳統文化已經恢復, 而在剩餘的森林繼續. 祭祀儀式在八月及十一月每年進行和村里的所有成員參與, 食品產品, 雞和豬是由. 此外, 土著當地人以及外部支持者已經在該地區倡導建立自然保護區.

    政策和法律
    自然聖地不被法律承認. 如果有什麼, 立法變化,促進其降解,在過去decennia. 因為他們經常然而容納人數受保護的物種, 還有就是讓他們確認為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潛力. 這是確實發生的事情.

    結果
    據與人面談四個村的儲備, 並無有關林木採伐, 狩獵或過度捕撈已經知道發生在神聖森林面積在過去 20 歲. 這表明,在神聖的森林管理儲備社區參與是有效和成功的. 若干儲備的建立一直是朝著神聖的自然遺址保護中Yunnin的重要一步, 但進一步的保護仍然可取.

    資源
    • 生肌, P., (2010) 未來之路? 雲南省聖山森林生物文化的價值觀, 中國, 在Verschuuren, 野生, 麥克尼, 奧維耶多 (2010) 自然聖地: 保育自然和文化, 地球掃描, 倫敦.
    • 裴S.J., 2006: 生物多樣性西雙版納生物圈保護區聖林, 中國, 發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6 (李和沙夫). 東京研討會論文集: 保護文化和生物多樣性, 自然聖地和文化景觀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巴黎.
    • 裴S.J. 1993: 管理在寺廟院子和神聖的山生物多樣性: 在西雙版納傣族社區的傳統習俗, 中國西南地區, 在漢密爾頓, L.S. (和。) 道德, 宗教與生物多樣性,, 白馬新聞. 英國劍橋.
    • 該中心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 (研究會) 在 www.cbik.org
    • 曾, 該. (2012) 傣族西雙版納之間的文化轉型和生態的可持續性, 可從: www.sustainablechina.info